一份专业的《软件产品质量测试报告书》通常需要清晰地说明产品质量的要求和具体的测试实施细则。不同项目或标准的具体内容会有所差异,通常都会有一些相同的要求。我结合常见的软件测试知识,梳理了一个参考框架。
📝 软件产品质量要求
软件产品的质量要求定义了软件应具备的质量特性。除了参考具体项目的需求规格说明书,一些国际国内的标准也提供了通用的质量模型,如ISO/IEC 25030标准就为系统和软件产品质量要求提供了一个框架。通常,软件产品质量要求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
功能性:软件是否提供了所需的功能,并且这些功能在指定条件下使用时能满足特定的需求。这包括适合性(功能是否适合)、准确性(能否提供正确或相符的结果)、互操作性(和其他系统或组件的交互能力)以及安全保密性(防止未授权访问的能力)。
可靠性: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间内,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的能力。这包括成熟性(避免因软件故障而引起失效的能力)、可用性(软件可操作使用时,能提供连续服务的能力)和容错性(在软件出现故障或者违反其指定接口的情况下,维持预期的性能水平的能力)。
易用性:在指定使用条件下,软件被理解、学习、使用和吸引用户的能力。如,界面是否友好,提示信息是否清晰易懂,模块间界面风格是否一致等。
性能效率:在规定的条件下,软件性能相对于所用资源量的关系。通常关注时间特性(响应和处理时间、吞吐率等)、资源利用率(CPU、内存等资源使用情况)。
兼容性:软件产品、组件或系统之间能够共享信息、和/或执行其所需功能,同时避免彼此造成不利影响的共存能力。如,在不同操作系统、浏览器上的表现。
安全性:软件保护信息和数据的能力,以使未授权的人员或系统不能阅读或修改它们,但不拒绝授权人员或系统的访问。如,密钥是否密文存储,是否有操作日志(留痕功能),用户权限分配是否合理等。
可维护性:软件产品可被修改的能力。修改可能包括修正、改进或软件对环境、需求和功能规格说明变化的适应。
可移植性:软件从一种环境迁移到另一种环境的能力。
🔍 测试细则
测试细则详细说明了如何验证软件产品是否满足上述质量要求。包括:
测试计划和设计
测试策略:明确测试的总体方法,比如测试的级别(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、系统测试等),以及采用的测试类型(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、安全测试等)。
测试用例设计:根据需求和质量要求设计测试用例。测试用例应包括测试输入、预期输出、执行条件等。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等价类划分、边界值分析等。
测试环境准备:描述测试所需的硬件、软件、网络等环境配置。
测试执行和管理
测试执行:按照测试用例执行测试,并详细记录实际结果。
缺陷管理: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缺陷进行记录、跟踪和管理。缺陷报告通常包括缺陷标题、详细描述、复现步骤、严重程度、优先级等信息。可以使用缺陷管理工具(如禅道)来跟踪管理缺陷。
测试进度跟踪:记录测试执行的进度,比如测试用例的执行率、通过率等。
测试报告和分析
测试结果汇总:汇总测试执行情况,包括测试用例的执行结果、缺陷统计等。
缺陷分析:从多个方面对缺陷进行分析,如按缺陷等级、所在模块、缺陷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,从而识别出薄弱环节。
测试结论和建议:测试结果和分析,给出测试结论(如,软件是否达到发布标准),并对遗留问题提出处理建议,对软件改进提出建议。
💎 总结
一份合格的《软件产品质量测试报告书》需要清晰地标明软件应达到的质量要求,并详细规划如何通过具体的测试细则来验证这些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