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主要依据:以“契约”为准绳
第三方验收测试的本质是验证软件是否满足预先约定的标准。因此,范围界定的首要工作是收集并锁定以下“契约性”文档:
项目合同/协议:这是最顶层的依据,其中关于项目目标、交付物清单、技术指标、验收标准等条款是范围界定的根本。
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:这是最主要、最详细的依据。SRS中定义的所有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是测试范围的主体。
设计文档和原型:UI/UX设计稿、交互原型等是验证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符合性的直接依据。
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:对于特定领域(如金融、医疗、政务),必须遵循的国标、行标也是测试范围的强制组成部分。
二、 范围界定的具体工作:包含和排除
在主要依据的基础上,通过和项目干系人(甲方业务代表、技术代表、开发方代表)共同评审,明确以下细节:
1. 明确“测什么”—— 包含项
主要业务流程:识别并列出所有必须畅通无阻的端到端业务流程。例如:“用户从注册、登录、浏览商品、下单、支付到查看订单状态的完整流程”。
重要功能模块:基于需求规格书,逐项确认需要测试的功能模块列表。例如:用户管理、商品管理、订单管理、支付网关集成、数据报表等。
非功能性需求:
性能指标:明确需要验证的并发用户数、事务响应时间、吞吐量等具体指标。
安全要求:明确需要测试的安全漏洞类型,如SQL注入、越权访问、数据加密等。
兼容性要求:明确需要覆盖的操作系统、浏览器、移动设备型号及版本。
数据和接口:
数据一致性:验证重要数据的增、删、改、查及计算是否正确。
接口调用:验证和外部系统(如支付、短信、ERP)的接口调用是否正常、数据传递是否准确。
2. 明确“不测什么”—— 排除项
明确排除项和明确包含项同等重要,它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后期争议。
开发人员自测内容:如单元测试、集成测试,通常不属于第三方验收测试范围。
已由其他方式验证的功能:如某些已通过专项测试并出具报告的主要功能,可约定仅做回归验证,而非深度测试。
超出合同范围的需求:所有未在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明确描述的功能或“锦上添花”的需求,应予以排除。
已知且已计划解决的缺陷:对于开发方已确认并列入下一迭代计划的缺陷,可约定本次不予测试或仅做备注。
硬件和网络基础设施:除非合同特殊约定,否则第三方验收测试通常基于提供的测试环境,不包含对服务器、网络等底层硬件的测试。
三、 输出成果:《测试范围说明书》
所有界定的结果必须被书面化,形成一份由各方评审并确认的 《测试范围说明书》 。该文档应至少包含:
测试依据:列明所有作为范围基准的文档及其版本。
测试目标:清晰陈述本次验收测试的目的。
包含的测试内容:
功能测试范围列表(可关联到需求规格书的具体章节)。
非功能性测试范围及具体指标。
需覆盖的业务流程列表。
排除的测试内容:明确列出不予测试的项目及理由。
测试通过/失败准则:定义何种情况下视为测试通过(如:所有严重级别以上的缺陷均已修复)。
各方确认签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