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专业的软件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书,是测试工作的总结,是软件质量的重要文件。
1. 报告的主要结构
一份结构完整的报告包含以下部分:
执行摘要:简明扼要地概括测试的总体发现、结论和建议。这部分对于管理层快速了解情况很重要。
引言:说明测试项目的背景、目的和范围。
测试环境和配置:详细描述测试所使用的硬件、软件及网络环境。例如,服务器的CPU、内存配置,客户端的操作系统版本等。
测试方法:阐述采用的测试策略(如功能测试、性能测试)、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(如等价类划分、边界值分析)以及使用的测试工具。
测试结果:分类呈现测试结果,例如按功能、性能、安全性等方面。这部分是报告的主体。
缺陷分析: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、分类和深入分析。这部分是开发团队重点关注的内容。
测试结论和建议:基于测试结果,给出软件是否达到质量目标的明确结论,并针对未解决问题提出改进建议。
附录:包含测试用例、缺陷清单、性能测试原始数据等支撑性材料。
2. 重要内容的编写
客观记录:报告必须基于测试事实,客观记录每个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,包括输入数据、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。对于未通过的测试用例,需详细记录现象和复现步骤。
量化表达:尽量使用量化数据。例如,性能测试应提供具体的响应时间、吞吐量、并发用户数等指标,并注明测试条件和持续时间。
缺陷分析:不仅列出缺陷,还需对其进行分析。可以按严重等级(如致命、严重、一般)、功能模块或缺陷类型进行分类统计。通过分析,找出缺陷集中的区域和潜在原因。
覆盖分析:进行需求覆盖分析和测试覆盖分析,说明测试的充分性。
结论明确:结论部分应清晰说明测试目标是否达成,测试是否通过,以及软件是否可以进入下一阶段。
3. 专业和规范性
符合标准:报告的编写应尽量遵循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,例如《GB/T 25000.51-2016 系统和软件工程 系统和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(SQuaRE) 第51部分:就绪可用软件产品(RUSP)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》。
审签流程:规范的报告需要经过编制、审核、批准三级审签,确保内容的准确和公正性。